EN
行业新闻
行业新闻

及时、专业的方案,满足不断发展的流体自动化市场对创新、可靠和速度的要求

HJT电池和PERC电池的对比分析

一、效率与发电量

  1. HJT电池

    • 理论效率极限高:实验室效率已达26.81%,量产效率普遍在24%-26%之间,未来叠加IBC和钙钛矿技术后,效率可提升至30%以上。

    • 发电量增益显著

      1) 高温地区(如中东、澳洲):HJT发电量比PERC高6%以上,比TOPCon高3%以上。

      2) 低温地区(如中国哈尔滨):HJT发电量比PERC高7.73%,比TOPCon高3.94%。

    • 关键因素

      1) 温度系数低:HJT为-0.24%/℃,PERC为-0.35%/℃,高温下功率衰减更小。

      2) 双面率高:HJT双面率达90%以上,PERC仅为75%,背面发电增益更明显。

      3) 衰减率低:HJT 25年功率保持率达92%,PERC为87.2%。

  2. PERC电池

    • 理论效率极限24.5%,量产效率约23%-23.5%,提升空间有限。

    • 发电量劣势

      1)高温下功率衰减快(温度系数-0.35%/℃)。

      2)双面率较低(75%),背面发电增益有限。

      3)存在光致衰减(LID)和电位诱导衰减(PID)问题。

image.png

二、工艺与成本

  1. HJT电池

    • 工艺流程短:仅4步(清洗制绒、非晶硅沉积、TCO沉积、丝网印刷),PERC需10步,TOPCon需12-13步。

    • 低温工艺:全程在200℃以下完成,减少硅片热损伤,降低翘曲风险,适合薄片化(主流厚度110-120μm,PERC为170-175μm)。

    • 成本挑战

      1)设备投资高:HJT产线投资约3.5亿元/GW,PERC为1.2亿元/GW,TOPCon为2亿元/GW。

      2)银浆成本高:HJT使用低温银浆,耗量较大,需通过银包铜、铜电镀等技术降本。

    • 降本路径:薄片化、银包铜、靶材低铟化、设备国产化。

  2. PERC电池

    • 工艺成熟:技术迭代空间有限,但兼容性强,可叠加多主栅、选择性发射极等技术提升效率。

    • 成本优势

      1)设备投资低:1.2亿元/GW,适合大规模量产。

      2)材料成本低:银浆、硅片厚度等成本低于HJT。

    • 局限性:效率提升接近瓶颈,未来可能面临资产减值风险。

image.png

三、稳定性与寿命

  1. HJT电池

    • 无LID/PID效应:N型单晶硅衬底避免硼氧复合,TCO薄膜防止表面带电,结构上避免衰减。

    • 寿命长:实验室TCO膜寿命3-5年,但组件寿命可达25年以上(PERC/TOPCon为15-20年)。

    • 弱光性能好:非晶硅薄膜吸收短波光,晨昏、阴雨天发电效率更高。

  2. PERC电池

    • 存在LID/PID问题:多晶PERC光致衰减更明显,首年功率衰减约1.6%-8%。

    • 寿命较短:组件寿命一般15-20年,长期稳定性不如HJT。

四、技术拓展性

  1. HJT电池

    • 叠层技术潜力大:与钙钛矿电池叠层可突破理论效率天花板,吸收光谱范围扩展至300-1100nm。

    • 兼容薄片化:双面对称结构降低机械应力,适合未来硅片减薄趋势。

  2. PERC电池

    • 技术迭代空间有限:理论效率已接近极限(24.5%),未来可能被N型技术替代。

    • 兼容性有限:虽可叠加多主栅等技术,但效率提升幅度不如HJT/TOPCon。

五、市场趋势

  1. HJT电池

    • 产能扩张加速:2023年39家企业投建HJT项目,合计产能265GW;2024年华晟新能源、东方日升等企业成立“740W+俱乐部”,推动技术标准化。

    • 成本下降:通过薄片化、银包铜等技术,HJT组件成本已接近PERC,未来溢价空间缩小。

  2. PERC电池

    • 市场份额萎缩:2024年N型电池(TOPCon/HJT)份额预计超70%,PERC逐步退出主流市场。

    • 转型压力:龙头企业(如通威、爱旭)宣布将PERC产线改造为TOPCon,以应对技术迭代。


爱疆科技研发生产的IV测试仪,可检测各种晶硅电池组件,高效检测,精准测量。

zg500 小图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