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L的激发波长如何计算?
在荧光光谱分析中,PL(光致发光,Photoluminescence)的激发波长通常不通过直接计算确定,而是通过实验测量激发光谱(PLE)来获取合适的激发波长。以下从原理、测量方法、关键因素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:
一、原理基础
斯托克斯位移:分子吸收激发光后,通过振动弛豫、内转换等非辐射跃迁损失部分能量,从激发态的较高振动能级降至最低振动能级,再回到基态发射荧光。此时荧光的能量低于激发光能量,根据公式 E=λhc(能量与波长成反比),荧光波长必然大于激发波长。这一现象称为斯托克斯位移,是确定激发波长的理论基础。
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关系:
激发光谱(PLE):固定发射波长,扫描激发波长,记录荧光强度随激发波长的变化。其峰值对应的激发波长。
发射光谱(PL):固定激发波长,扫描发射波长,记录荧光强度随发射波长的分布。其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,仅反映荧光物质的发射特性。

二、激发波长的测量方法
三维扫描法(若仪器支持):
仪器自动扫描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,生成三维荧光光谱图。
从图中直接读取荧光强度最大值对应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。
分步扫描法(通用方法):
步骤1:固定发射波长(如最大发射波长),扫描激发波长范围(通常从紫外到可见光),记录荧光强度变化。
步骤2:从激发光谱中确定荧光强度最大的波长,即为best激发波长。
步骤3:固定适合的激发波长,扫描发射波长,验证发射光谱的形状和峰值。
紫外-可见光吸收测试辅助法:
测量样品的紫外-可见光吸收光谱,选择最大吸收波长或等吸收点处的波长作为激发波长的初始参考。
结合激发光谱扫描,进一步优化激发波长。
三、关键因素与注意事项
仪器性能:
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波长精度、灵敏度直接影响激发波长的测量结果。
确保仪器校准准确,避免系统误差。
样品浓度:
样品浓度过低可能导致荧光信号弱,难以准确测量。
样品浓度过高可能引发荧光自熄灭或自吸收,导致非线性关系。通常建议浓度满足 bc≤0.05(b 为光程,c 为浓度)。
溶剂选择:
溶剂的拉曼散射光波长随激发波长变化,可能干扰荧光测量。
选择拉曼散射光与荧光波长差异较大的溶剂,或通过空白溶剂测试消除干扰。
温度控制:
低温条件可减少非辐射去活化过程(如内转换、系间窜越),提高荧光量子产率。
对磷光分析,低温条件更为关键,需使用液氮等冷却剂。
四、应用实例
以 InGaN(铟镓氮)材料 为例:
激发波长选择:通过激发光谱扫描,确定best激发波长(如365 nm)。
发射光谱测量:固定激发波长,扫描发射波长,得到荧光峰位(如450 nm)。
组分计算:根据禁带宽度与In组分的关系公式 Eg(InGaN)=(1−x)Eg(GaN)+xEg(InN)−bx(1−x),结合荧光峰位计算In组分 x。
其中 Eg(GaN)=3.42eV,Eg(InN)=0.70eV,b=1.43eV。
爱疆科技自主研发生产的双路激光器模块,欢迎咨询!









爱疆微信



在线
咨询
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