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
行业新闻
行业新闻

及时、专业的方案,满足不断发展的流体自动化市场对创新、可靠和速度的要求

钙钛矿电池正扫与反扫的区别

钙钛矿电池的正扫与反扫在测试方向、电流-电压曲线特征、迟滞效应、效率表现及物理机制上存在显著差异,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对电池性能的评估。以下是具体分析:

一、测试方向与操作定义

  1. 正扫(Forward Scan)

    • 方向:从短路电流(Jsc)向开路电压(Voc)扫描,即电压从低到高逐步增加。

    • 过程:负载电阻逐渐减小,电流和电压同步上升,直至达到最大功率点(MPP)。

    • 目的:评估电池在正向偏压下的输出性能,反映实际工作状态下的电流、电压和功率特性。

  2. 反扫(Reverse Scan)

    • 方向:从开路电压(Voc)向短路电流(Jsc)扫描,即电压从高到低逐步降低。

    • 过程:负载电阻逐渐增加,电流和电压同步下降,直至达到短路状态。

    • 目的:检测电池在反向偏压下的特性,包括开路电压、短路电流和反向漏电流,评估反向性能和安全性。

二、电流-电压曲线(J-V曲线)特征

  1. 正扫曲线

    • 形状:通常呈现“S型”曲线,填充因子(FF)可能较低,尤其在迟滞效应显著时。

    • 原因:正向扫描时,光照产生的电流需对电池内部电容充电,导致部分光电流损耗,实际测得的电流偏小。

  2. 反扫曲线

    • 形状:曲线更接近矩形,填充因子较高,效率表现更优。

    • 原因:反向扫描前,电容已提前充电,扫描过程中电容持续放电,补充了光电流,使测得的电流增大。

APS-400c侧面小图.jpg

三、迟滞效应(Hysteresis)

  1. 定义

    • 迟滞指数(HI)用于量化正扫与反扫效率的差异,公式为:

HI=反扫效率反扫效率正扫效率
  • HI值越小,表明迟滞效应越弱,电池性能越稳定。

  1. 表现

    • 正扫效率:通常低于反扫效率,因电容充电导致电流损耗。

    • 反扫效率:更接近电池真实效率,但可能因扫描速度过快而高估实际性能。

    • 极端情况:若扫描速度极慢,充放电瞬态影响消除,迟滞效应可被抑制,但实际测试中难以完全避免。

四、效率表现与测试准确性

  1. 效率差异

    • 正扫效率:可能因电流损耗被低估,尤其在迟滞效应显著时。

    • 反扫效率:可能因电容放电被高估,但更接近电池真实性能。

    • 案例

      1) 2025年南科大研发的倒置结构钙钛矿电池,正扫效率达26.75%,反扫效率达26.93%,迟滞效应极小。

      2) 2024年光因科技的大面积钙钛矿电池,正扫效率22.12%,反扫效率超22%,迟滞指数仅0.01993,表明测试准确性高。

  2. 测试条件影响

    • 扫描速度:速度越快,迟滞效应越显著;速度极慢时,迟滞可被消除。

    • 光照与温度:不同光照强度和温度会显著影响测试结果,需保持环境稳定性。

五、物理机制解释

  1. 铁电效应与介电常数

    • 钙钛矿材料具有强铁电性能和高介电常数,导致低频电容较大。

    • 正向扫描时,电容充电损耗电流;反向扫描时,电容放电补充电流,形成迟滞。

  2. 离子迁移与缺陷态

    • 钙钛矿薄膜中的离子迁移和缺陷态会导致电荷复合,进一步加剧迟滞效应。

    • 通过界面缺陷钝化(如采用双功能有机分子添加剂)可显著降低迟滞,提升效率稳定性。

六、应用与测试意义

  1. 全面评估性能

    • 正扫与反扫结合使用,可全面评估电池的正向输出性能、反向特性及迟滞效应,为质量控制提供依据。

  2. 指导工艺优化

    • 迟滞效应的大小反映电池内部缺陷和离子迁移程度,指导薄膜结晶控制、界面钝化等工艺改进。

  3. 标准测试要求

    • 国际标准(如IEC 60904-1:2020)要求同时报告正扫与反扫效率,以确保数据可比性和准确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