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无机钙钛矿电池的带隙
全无机钙钛矿电池的带隙是其光电性能的核心参数之一,直接影响其光吸收范围、载流子传输效率及器件效率。以下从带隙定义、典型值、调控方法及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:
1. 带隙的定义与意义
带隙(Bandgap)是半导体材料中价带顶与导带底之间的能量差,决定了材料对光子的吸收阈值。对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:
光吸收:只有能量大于带隙的光子才能被吸收并产生电子-空穴对。
电压输出:理论最大开路电压(Voc)受带隙限制,带隙越宽,Voc越高,但光吸收范围变窄。
效率平衡:需通过带隙工程平衡光吸收与电压输出,以实现最高光电转换效率(PCE)。
2. 全无机钙钛矿的典型带隙值
全无机钙钛矿材料通常以CsPbX₃(X=I、Br、Cl)为基,其带隙可通过卤素离子(X)的组成和比例进行调控:
CsPbI₃:带隙约 1.73 eV,吸收边在~720 nm(近红外区),适合单结电池,但稳定性较差(易相变)。
CsPbBr₃:带隙约 2.3 eV,吸收边在~540 nm(绿光区),稳定性高但光吸收范围窄,常用于叠层电池的顶电池或发光器件。
CsPbI₂Br:带隙约 1.9 eV,吸收边在~650 nm,兼顾一定光吸收与稳定性,是当前研究热点。
混合卤素体系:如CsPb(I₁₋ₓBrₓ)₃,通过调节x值可实现带隙在1.73-2.3 eV之间的连续调控。
3. 带隙的调控方法
卤素离子替换:通过改变I/Br/Cl比例直接调整带隙。例如,增加Br含量会增大带隙(蓝移),增加I含量会减小带隙(红移)。
维度工程:构建二维/三维混合结构(如PEA₂CsPb₂I₇),利用量子限域效应增大带隙。
合金化:引入其他金属离子(如Sn²⁺部分替代Pb²⁺)可进一步调控带隙,但需平衡稳定性与效率。
表面修饰:通过配体工程或界面层设计间接影响带隙,但效果有限。
4. 带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
单结电池:
最优带隙:根据Shockley-Queisser极限,单结电池的理想带隙约为1.34 eV(对应AM1.5光谱)。全无机钙钛矿(如CsPbI₃,1.73 eV)的带隙略宽,导致光电流损失,但可通过提高Voc部分补偿。
效率记录:目前CsPbI₃基单结电池的PCE已突破18%,但仍有提升空间。
叠层电池:
顶电池:需宽带隙材料(如CsPbBr₃,2.3 eV)吸收高能光子,与窄带隙底电池(如硅或有机-无机杂化钙钛矿)匹配,突破单结效率极限。
带隙匹配:顶电池与底电池的带隙差需优化(通常0.3-0.5 eV),以最大化光子利用效率。
5. 研究挑战与趋势
稳定性问题:宽带隙材料(如CsPbI₃)易发生相变,需通过掺杂或封装技术改善。
带隙精准调控:开发新型合金化策略或维度工程,实现带隙的原子级精确控制。
叠层器件集成:探索全无机钙钛矿与硅、CIGS等材料的兼容性,推动商业化应用。
总结
全无机钙钛矿电池的带隙可通过卤素替换、维度工程等手段在1.73-2.3 eV范围内调控,其中CsPbI₃(1.73 eV)和CsPbBr₃(2.3 eV)是代表性材料。带隙设计需平衡光吸收与电压输出,单结电池倾向于窄带隙以提升电流,叠层电池则需宽带隙顶电池与窄带隙底电池匹配。未来研究将聚焦于稳定性提升与带隙精准调控,以推动全无机钙钛矿电池向高效、稳定商业化迈进。











爱疆微信



在线
咨询
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