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
行业新闻
行业新闻

及时、专业的方案,满足不断发展的流体自动化市场对创新、可靠和速度的要求

为什么硅不吸收紫外光?

硅不直接吸收紫外光(尤其是波长较短的部分)的原因主要与其电子能带结构、光子能量与带隙的匹配关系,以及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有关。以下是具体分析:


1. 硅的带隙与紫外光能量不匹配

  • 带隙定义:硅是间接带隙半导体,其带隙(Bandgap)约为 1.12 eV(电子伏特)。这一数值决定了硅能吸收的光子的最小能量:只有当光子能量 ≥1.12 eV 时,电子才能从价带跃迁到导带,产生光生载流子。

  • 紫外光能量范围:紫外光波长通常在 10 nm~400 nm 之间,对应光子能量为 3.1 eV~124 eV(通过公式 E=λhc 计算,其中 h 为普朗克常数,c 为光速,λ 为波长)。

  • 矛盾点:虽然紫外光的光子能量远高于硅的带隙(1.12 eV),但硅对紫外光的吸收效率并不高,甚至部分短波紫外光(如深紫外)几乎不被吸收。这主要是因为硅的间接带隙特性导致吸收过程需要额外条件。

    image.png

2. 间接带隙半导体的吸收机制

  • 直接带隙 vs. 间接带隙

    • 直接带隙半导体(如砷化镓、钙钛矿):电子跃迁时仅需吸收光子能量,无需动量变化,因此吸收效率高,对高能光子(如紫外光)敏感。

    • 间接带隙半导体(如硅、锗):电子跃迁时不仅需要吸收光子能量,还需通过声子(晶格振动)协助改变动量,这一过程概率较低,导致吸收效率显著下降。

  • 硅的吸收特点:由于硅是间接带隙,即使紫外光光子能量足够,电子跃迁仍需依赖声子辅助,因此吸收系数较低,尤其是对短波紫外光(如波长 <250 nm 的深紫外)。


3. 表面反射与材料厚度的影响

  • 表面反射损失:硅表面对紫外光的反射率较高(尤其是短波部分),导致部分光子未被吸收即被反射回环境。例如,波长为 200 nm 的紫外光在硅表面的反射率可达 50% 以上。

  • 材料厚度限制:虽然增加硅的厚度可以提高吸收概率,但实际应用中(如太阳能电池),硅层厚度通常有限(几百微米),且长波光(如红外)已能被充分吸收,因此对紫外光的吸收增强效果有限。


4. 紫外光在硅中的非本征吸收

  • 缺陷与杂质吸收:硅中的杂质(如氧、碳)或晶格缺陷可能引入局部能级,导致紫外光被非本征吸收(即通过缺陷态跃迁)。但这种吸收通常效率较低,且可能产生非辐射复合,降低器件性能。

  • 表面氧化层影响:硅表面易形成二氧化硅(SiO₂)层,而 SiO₂ 对紫外光(尤其是波长 <200 nm 的深紫外)有强吸收作用,进一步阻碍紫外光进入硅内部。


5. 实际应用中的表现

  • 太阳能电池:硅基太阳能电池对紫外光的响应较弱,通常需要添加抗反射涂层或使用紫外光转换材料(如荧光粉)将紫外光转换为可见光,以提高整体效率。

  • 光电器件:在紫外探测或光催化领域,硅通常不是优先选择的材料,而是使用直接带隙半导体(如氮化镓、氧化锌)或宽禁带材料(如金刚石、碳化硅)。


总结

硅不直接高效吸收紫外光的核心原因在于其 间接带隙结构 导致电子跃迁需要声子辅助,吸收概率低;同时,表面反射、材料厚度限制以及非本征吸收机制进一步削弱了紫外光的利用效率。若需高效利用紫外光,需选择直接带隙半导体或优化硅基器件的表面结构和材料设计。